贊助網站
  相片  
"; } ?>

2001年09月21日
我喜歡寫作,因為可以表達屬於自己的感覺。

我喜歡吶喊,所以加入傳媒機構裡盡情地喊。
x x x
小時候,中文科老師是個很熱衷中國文化的人。她很愛說話,常常為大家講解一些文學上的典故。由於當時我很乖巧,所以老師也很疼我,對我特別照顧。而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被她薰陶而成長。每天上學,我都只期待著上她的課,期待著多學兩三個新奇的詞語,期待著她又會談些甚麼甚麼。

那時候,我只是一名小六學生。

1989年6月,也是我差不多畢業升中的時候,袓國發生了令人無地自容的六四事件。中文科老師義憤填膺,急不及待向我們解釋事情始末,生怕我們這些新生代被蒙在鼓裡。其實,當時的我並不太懂那是甚麼回事,對於那些在電視機前哭得兩眼紅腫的人,我更加不明所以。不過,至少我能意識到這是一件大事,一件大得隨時可以賠上幾百條人命的大事。

有一天,她按捺不住,在課堂裡向大家問了一個問題。

「假如有一所鐵造的房子,裡面沒有門、沒有窗,六面皆是厚厚的牆壁,但內裡卻有一大班人正在睡覺。由於沒有門窗,他們肯定沒有辦法可以走出來了,而且他們全都不知道自己快將要焗死,只管安靜的酣睡著。要是你置身其中,你會讓他們舒舒服服的去了?還是設法的喚醒他們?」

大部分人都選擇寧願由他們死的安詳,只有我和幾個同學,希望喚醒他們。

「江中水,為甚麼要喚醒他們呢?」老師睜大雙眼問我。

「沒…沒甚麼,只是我覺得就這樣死去好像很 ‘戇居’、很蠢很傻。要是醒了,說不定還可以有甚麼辦法逃走,即使一定要死,我想,至少他們也該知道自己怎樣死的吧?連自己怎樣死也不知道,好像很可憐,慘兮兮似的……」

「要是有人不許你喚醒他們,那你怎麼辦?」

「我…我想,那唯有大聲喊吧!」

那時候的我入世未深,老是愛抱不平,多管閒事。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魯迅編寫「吶喊」的原因。

魯迅原在日本習醫,有一次,他在東三省看到日本人槍殺中國人,然而站在一旁觀看的那些中國人,居然還矇然不知,甚至發笑……

的確,中華文化浩瀚、悠長而久遠。不過在那個動盪的年頭,這一切一切都變得衰敗而腐爛。這是因為我國出了太多阿Q式的人物了。即使科技再發達,醫學再昌明,能救的,只是一個人的肉體,卻救不了靈魂。行醫者,救活一具行屍走肉何足掛齒?能夠喚醒大伙兒沈睡的靈魂,才有價值。因此,聲嘶力竭的吶喊是必須的。

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以文字作靈藥去拯救那些沒有靈魂的人。

用文字作為媒體之一去傳遞訊息與思想,其實跟現代的大眾傳媒有著共同的作用。因為傳遞訊息與思想本就是傳媒的功用和責任。不過,近年傳媒行業都只被視為一種「娛樂大眾的渠道」。鑑於市面上的娛樂八卦雜誌著實太多了,而且專門揭人家陰私的也不少,讀者買雜誌,也不過看完了就丟,所謂的得著,不是附送甚麼優惠,就是「充實」的打發了一整個下午——這一類佔多數的傳媒已經成為了現今整個傳媒體系的代表,甚至是發言人。那個年頭魯迅為教化人民、開啟民智而吶喊的祟高理想,恐怕已蕩然無存。

我承認,傳媒的目的並不存在於「教育」這一個層面上,「教育」根本不是傳媒工作者和作家們的責任。傳媒要負責的,只是忠實報導、中肯反映,監察政府、社會以致揭露各種不平事。能夠忠實的做到以上種種,已經算是一家高風亮節的傳媒機構了,尤其是在這個商業掛帥的年代,你總不能無理地要求人家絕口不提金錢這回事,而去替那些無能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責任吧?

然而,最令人肅然起敬的,就是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硬要將傳媒和教育扯上關係的人。他們愛透過發表文字、圖畫、書籍甚而電影,向大眾傳遞一個又一個正面的訊息。他們正在一隅努力著,期待自己的作品可以用作開發民智、推動社會以及國家進步的工具,盼望自己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我想,現在的我還是入世未深,依舊愛抱不平,多管閒事。

最近由於要撰寫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先生的生平簡述,於是參考過不少關於他的書籍,更不由得打從心底裡尊敬起來。原來他正是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借助電影以宣揚愛國精神、推動革命以使民族自強的先驅者。他將一生貢獻給電影,並非僅僅為滿足個人對藝術的追求,而是私底下背負著一個偉大而又沈重的包袱——將教化視作為自身的責任,為向著酣睡的大伙兒大聲吶喊和喚醒沈睡的靈魂而努力。黎先生跟我國近代有名的作家魯迅,也算是異曲同工的吶喊先鋒。

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喜愛寫作、喜歡表達,才會幹上這種受人垢病的傳媒行業。我寫作的理由很簡單,只要隨喜歡的就行了,而且絕無甚麼教育意義、也只是些無病呻吟的小作。相比起魯迅與黎民偉那種發人深省的著作,根本不入流,也風馬牛不相及。

然而,我卻被他們的祟高理想深深打動了。

雖然我不是警察,沒能維持社會秩序和保障市民的安全;雖然我不是消防員,沒能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雖然我不是醫生,沒能助病人逃離病魔之掌;雖然,我未曾為社會貢獻過甚麼。

然而只要留在傳媒行業裡工作,我就可以向更多更多的人傳遞有意義的訊息,發揮僅有的一點力量感染大眾,朝著向群眾吶喊的目標進發。當我每次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又或是發現創作空間每每被商業因素左右而諸多限制時,我都會想起魯迅和黎民偉,想起他們鍥而不捨地為思想教化所作出的努力,從而為自己平添一份動力。即使我只是一個渺小的撰稿員,也一樣可以借他倆的高尚情操作榜樣,共同肩負起這一種理想——雖然這種偉事不由得我這位不學無術的人去擔當,也不是只有一兩個人就足夠去擔當,可是每每想到這裡,我都會豁然開朗,都會發覺自己並不孤獨。我想,他們的心意,至少有那些留在傳媒行業裡工作的伙伴,好好地運用傳媒的滲透作用,作為渠道去為他們分擔和吶喊。

因此,入世未深、愛抱不平和多管閒事並不是壞事,傳媒工作者也並非那些給警察、消防員以及醫生比下去的渺小職業。我們同樣地偉大、同樣地有意義、同樣地對社會肩負責任。今天,難得諸位仍留在這個行頭裡工作,有幸分享前人的理想,是一種光榮。

傳媒工作並不只是一份能讓我糊口的職業,它是一份能讓我感到驕傲、讓我找到理想的職業。

不要因為目前的工作了無新意,又或是被投閒置散,就忽略了自身的存在價值。只要心裡想著自己背後那不停閃耀著光芒的重擔,默默耕耘、盡情吶喊,你我就跟魯迅和黎民偉沒有兩樣。
x x x

我喜歡寫作,因為可以表達屬於自己的感覺。

我喜歡吶喊,所以加入傳媒機構裡盡情地喊。

而且,還正在為「可以喊大聲一點」而力爭上游。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而渺小的,要做好一件事,光憑自己的努力並不足夠,必須要團結很多志同道合共同奮鬥,堅韌不拔,堅持不懈,才有成功的一天。」——黎民偉

共勉之。

於01年9月發佈



其他文章共 21 篇

短篇故事:2篇, 長篇小說:7篇, 隨筆:7篇, 其他:5篇

最新公開文章 :     和平 (02年7月)
    南韓勝之不武? (02年6月)
    男人 (02年6月)
    今屆世界盃之奧妙 (02年6月)
    腳踏實地 (02年6月)
    埋在泥土裡的回憶(上) (02年1月)
    路(六) (02年1月)
    路(五) (02年1月)
    路(四) (02年1月)
    路(七) (02年1月)
    路(三) (02年1月)
    路(二) (02年1月)
    路(一) (02年1月)
    低等動物 (01年11月)
    追求 (01年11月)
    瀾泥 (01年11月)
    先行一步 (01年11月)
    第二最愛 (01年10月)
    埋在泥土裡的酒樽(上) (01年10月)
    美國遇襲事件 (01年10月)



江中水 只跟部份人分享這資訊。



實事求是, 提供可靠伺服器管理及網存超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