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8月24日
近年香港的自殺問題日趨嚴重,傳媒處理自殺新聞的方式亦惹來社會廣泛的關注。不少人擔心傳媒大肆報道自殺消息後,會令自殺高危者或青少年人效法。
數算媒體引發自殺的事件,最早可追溯至1774年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書中描述故事主角自殺而死,及後現實中多名青年以相同方式自盡。較近期的事例是由美國作家Derek Humphry所寫的《Final Exit》引發,紐約多人仿照書中描述的自殺方式依樣畫葫蘆,引起社會震撼。
多年來,學界積極研究傳媒報道與自殺個案增加的關係。雖然目前尚未有確鑿證據指出傳媒報道與自殺存有因果關係,但據牛津大學自殺研究中心總監Keith Hawton教授指出,大量而且充分的研究顯示,傳媒報道自殺的消息會對自殺高危者構成不良的影響。
有見及此,防止自殺組織與學者積極與傳媒合作,制定報道守則。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地鐵系統於1978年落成後,旋即有人跳軌自殺,再經傳媒廣泛報道後,有不少人效法,自殺率大幅增加。事件引起當地防止自殺組織的關注,並立即制定一份供傳媒參考的報道指引。結果,傳媒報道手法大為改善,地鐵自殺和意圖自殺的個案數字也大幅減少8成。從這個事例可見,有節制的報道手法可改善自殺情。
另,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也公布一份自殺報道指引,明確指出適當和正確的自殺報道手法,可減少悲劇發生的機會。指引中訂明,傳媒報道應揚棄煽情報道,避免仔細描述自殺過程和方法,也不應為個案蓋棺定論,報道也必須注意會否對自殺者家屬構成不必要的傷害。
香港方面,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專業守則中,已包括處理自殺新聞的指引。但問題是,傳媒工作者在執行上能否貫徹始終。
若有證據證明自殺與不當報道有關,傳媒工作者理應在新聞自由和弱勢社群利益間找出平衡,並考慮在編採過程中引入報道指引。防止自殺的工作,社會上每一個群體都有責任,大家應放下自身既得利益,致力配合,以成其事。
還有香港教育政策製造大量失敗者,有些失敗者根本不想讀書不成,政府根本就不給機會給這些人士,所以自殺人數上升的原因。
} else { ?>

聯峽國 只跟部份人分享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