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16日
曾幾何時,香港女性是「搶手貨」,要結婚根本不愁沒對象﹔反而不少男士在港未能蜜運,須北上娶妻。時至今日,政府統計發現,本地二十至四十四歲的適婚年齡女士比同組別男士多出二十多萬人,如此推算,到二十七年後,每四個適婚女士便有一個找不到如意郎君。一項調查結果便發現,受訪單身女士中有四成感到壓力,擔心日後形單隻影,獨對孤單。
據政府統計處資料,二○○二年適婚年齡二十至四十四歲的組別中,女性的人口比男性多二十一萬三千人,以此推算至二○三一年,男女比例會下降至每一千名適婚女性中,只有七百三十二名男性,即屆時每四名適婚女性,便有一人找不到結婚對象。
基督教女青年會留意到這個現象,在去年十一月至本年一月間做了一項調查,二千六百三十五位受訪者中,其中有五百一十九位是非已婚、非同居或沒有拍拖的單身女性,結果發現整體受訪者的七成半人均認為婚姻是人生必經階段,顯示這種婚姻關係的傳統思想,仍然廣為香港人接受。
不過,在單身女性受訪者中,約三成表示因單身而感到壓力,其中介乎三十至三十五歲的受訪者表示,對未來感到擔心和孤單。
女青年會執行幹事李婉芬表示,一般香港人認為女人應在三十歲前結婚,否則便「人老珠黃」,所以三十歲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關口﹔而到達三十五歲後,更可能想到生育問題,擔心日後成為高齡產婦。所以她估計此種想法,構成這班三十至三十九歲的單身女貴族面對心理壓力。
有超過七成半的單身女性表示,最需要是社會對單身女性的接納,及個人經濟上的準備。有八成單身女性的受訪者表示,需要認識更多朋友。另外,有五成九的被訪單身女性都認為社會忽略了她們的需要。
李婉芬就指出,其實婚姻只是一個選擇,不是必然。她建議現代女性如選擇獨身,應享受和親友相處的時間,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在事業或社會公益活動上得到滿足感。其次,很多人有「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要選擇條件比自己優勝的結婚對象,而男性就只會選擇「小鳥依人」的,不要「女強人」。但這種觀念已不合時宜,本港女性的學識和地位愈來愈高,若繼續保持這守舊的思想,女性則更難覓得理想對象,更可能令女性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顧忌。
} else { ?>

^simon^ 只跟部份人分享這資訊。